- 应松年;
预防政府腐败,制度是最根本的保障。目前预防政府腐败的制度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不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政府腐败现象的发生。当前,需要完善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构建预防政府腐败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2008年01期 No.61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应松年;
预防政府腐败,制度是最根本的保障。目前预防政府腐败的制度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不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政府腐败现象的发生。当前,需要完善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构建预防政府腐败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2008年01期 No.61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刘丹;彭中礼;
2007年中国法治政府建设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这一年里,民生是主流话语,民权是时代强音;公民的权利更多的是感受到法律的温情,而政府的权力则受到更多法律的掣肘。促进民生、公民参与、职能转变、权力约束、危机应对,构成了法治政府建设的主旋律。这些努力和成就,相信可以为中国实现法治政府的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2008年01期 No.61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丹;彭中礼;
2007年中国法治政府建设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这一年里,民生是主流话语,民权是时代强音;公民的权利更多的是感受到法律的温情,而政府的权力则受到更多法律的掣肘。促进民生、公民参与、职能转变、权力约束、危机应对,构成了法治政府建设的主旋律。这些努力和成就,相信可以为中国实现法治政府的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2008年01期 No.61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金伟峰;姜裕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了公务员的忠诚义务。公务员忠诚义务兼具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属性,是一种制度性的忠诚,约束公务员的一切与职务相关的行为。公务员违反忠诚于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应予以追究道义、行政和法律上的责任。
2008年01期 No.61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金伟峰;姜裕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了公务员的忠诚义务。公务员忠诚义务兼具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属性,是一种制度性的忠诚,约束公务员的一切与职务相关的行为。公务员违反忠诚于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应予以追究道义、行政和法律上的责任。
2008年01期 No.61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邓蔚;
正当性问题具有普遍性,行政权的正当性命题是行政法的根本命题。行政权需要为自身的正当性辩护,从目的和发生的进路证成自身存在和运行的合目的性及合规律性。控权-服务论认为,行政法兼具控权功能与服务导向,为行政权的正当性确立了政府有界、服务为魂、政府有责、过程可控四大正当性标准,从而推进行政权从强制到权威的转变,证成行政权的正当性,同时,也证明了控权-服务论的理论合理性。
2008年01期 No.61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邓蔚;
正当性问题具有普遍性,行政权的正当性命题是行政法的根本命题。行政权需要为自身的正当性辩护,从目的和发生的进路证成自身存在和运行的合目的性及合规律性。控权-服务论认为,行政法兼具控权功能与服务导向,为行政权的正当性确立了政府有界、服务为魂、政府有责、过程可控四大正当性标准,从而推进行政权从强制到权威的转变,证成行政权的正当性,同时,也证明了控权-服务论的理论合理性。
2008年01期 No.61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王青斌;
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对于确定行政规划的救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行政规划的性质取决于"确定规划"的性质,作为行政规划的完成阶段,"确定规划"通常以规划确定裁决的形式出现。确定规划裁决所具有的权利形成效果决定了行政规划应当是具体行政行为。但在我国,由于确定规划裁决的"权利形成效果"缺乏法律规定,因而行政规划尚不能被认定为具体行政行为。
2008年01期 No.61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0 ] - 王青斌;
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对于确定行政规划的救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行政规划的性质取决于"确定规划"的性质,作为行政规划的完成阶段,"确定规划"通常以规划确定裁决的形式出现。确定规划裁决所具有的权利形成效果决定了行政规划应当是具体行政行为。但在我国,由于确定规划裁决的"权利形成效果"缺乏法律规定,因而行政规划尚不能被认定为具体行政行为。
2008年01期 No.61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0 ] - 林鸿潮;
宪法上所确认的社会保障权,要求国家在公民因突发事件的打击而陷入困顿时承担主要救助义务,以维持其相当水准的生活。我国目前以自然灾害赈济为中心的应急救助体系存在规范残缺、范围狭小、主体缺位、标准偏低等明显不足,亟待完善。而构建国家应急救助制度的重点,在救助依据的确立、救助主体的确定、救助对象的界定、救助程序的设计、救助标准的衡量和救助资金的筹集等方面。
2008年01期 No.61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林鸿潮;
宪法上所确认的社会保障权,要求国家在公民因突发事件的打击而陷入困顿时承担主要救助义务,以维持其相当水准的生活。我国目前以自然灾害赈济为中心的应急救助体系存在规范残缺、范围狭小、主体缺位、标准偏低等明显不足,亟待完善。而构建国家应急救助制度的重点,在救助依据的确立、救助主体的确定、救助对象的界定、救助程序的设计、救助标准的衡量和救助资金的筹集等方面。
2008年01期 No.61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张迎涛;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登记分别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根本目的到改革开放之后以实施土地管理和确认、保护土地产权为主要目的,再到2002年以来彰显公示物权变动、保护土地物权交易安全的目的。中国未来的土地登记将仍然具有多元目的,其中,确认、保护土地物权和保护土地物权交易安全将会成为两大主要目的。至于土地登记的行政管理目的能否被削弱,要视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的设置而定。
2008年01期 No.61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张迎涛;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登记分别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根本目的到改革开放之后以实施土地管理和确认、保护土地产权为主要目的,再到2002年以来彰显公示物权变动、保护土地物权交易安全的目的。中国未来的土地登记将仍然具有多元目的,其中,确认、保护土地物权和保护土地物权交易安全将会成为两大主要目的。至于土地登记的行政管理目的能否被削弱,要视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的设置而定。
2008年01期 No.61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蔡仕鹏;
我国行政赔偿违法归责原则面临诸多问题,违法归责原则中的"法"不能等同于当前我国行政法体系中的"行政违法"之"法"。作为侵权法之特别法的行政侵权赔偿制度,其违法归责原则应定位于侵权法上的"行为违法",违法意味着注意义务的违反,可作为"过错客观化"之标准。这种认识可以克服目前违法归责原则面临的困境,使违法归责原则回归到过失责任原则。
2008年01期 No.61 45-4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蔡仕鹏;
我国行政赔偿违法归责原则面临诸多问题,违法归责原则中的"法"不能等同于当前我国行政法体系中的"行政违法"之"法"。作为侵权法之特别法的行政侵权赔偿制度,其违法归责原则应定位于侵权法上的"行为违法",违法意味着注意义务的违反,可作为"过错客观化"之标准。这种认识可以克服目前违法归责原则面临的困境,使违法归责原则回归到过失责任原则。
2008年01期 No.61 45-4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小玲;
行政赔偿因果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个连接点,行政赔偿因果关系的认定模式应构建在对因果关系适当分类的基础上。"公平正义"应作为行政赔偿因果关系认定的基本准则,行政赔偿因果关系应重新定义。
2008年01期 No.61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小玲;
行政赔偿因果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个连接点,行政赔偿因果关系的认定模式应构建在对因果关系适当分类的基础上。"公平正义"应作为行政赔偿因果关系认定的基本准则,行政赔偿因果关系应重新定义。
2008年01期 No.61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曹达全;
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受制于公私法的划分,而公私法的划分又受制于所调整的利益关系。不仅要加强公法制度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直接关联性,而且也应当培养公法制度的独立品格。具体事务是纳入公法还是私法加以调整,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而加以确定。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也应当根据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和自身的独立品质而加以确定。
2008年01期 No.61 55-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曹达全;
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受制于公私法的划分,而公私法的划分又受制于所调整的利益关系。不仅要加强公法制度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直接关联性,而且也应当培养公法制度的独立品格。具体事务是纳入公法还是私法加以调整,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而加以确定。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也应当根据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和自身的独立品质而加以确定。
2008年01期 No.61 55-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赵阳;
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房屋拆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目前我国房屋拆迁局面混乱、社会矛盾冲突激烈,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制度上的重建。《物权法》的颁布加大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力度,开启了房屋拆迁的新模式,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但仅靠《物权法》对房屋拆迁进行规制远远不够,应当在其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房屋拆迁明确分类,制定统一的《房屋拆迁法》,重构合法合理的房屋拆迁制度。
2008年01期 No.61 61-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赵阳;
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房屋拆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目前我国房屋拆迁局面混乱、社会矛盾冲突激烈,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制度上的重建。《物权法》的颁布加大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力度,开启了房屋拆迁的新模式,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但仅靠《物权法》对房屋拆迁进行规制远远不够,应当在其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房屋拆迁明确分类,制定统一的《房屋拆迁法》,重构合法合理的房屋拆迁制度。
2008年01期 No.61 61-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 ]
- 杨解君;蔺耀昌;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就整个产业过程而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有些情况下并不能同时达到能源供给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双重目的,需要在确保能源供给和保护环境资源两个目标之间作出权衡取舍。为此,必须在立法上处理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在制度上相互衔接配套,从而避免立法上的冲突和实施中的矛盾。
2008年01期 No.61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杨解君;蔺耀昌;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就整个产业过程而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有些情况下并不能同时达到能源供给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双重目的,需要在确保能源供给和保护环境资源两个目标之间作出权衡取舍。为此,必须在立法上处理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在制度上相互衔接配套,从而避免立法上的冲突和实施中的矛盾。
2008年01期 No.61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毅;
目前,我国调整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律层次较低,尤其是审批法制问题很多。从外资并购审批体制方面看,多头审批、审批机关间的审批权限不清等问题严重,已经很难适应外资并购现状的需求。明确划分审批权限、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审批机构已经刻不容缓。
2008年01期 No.6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毅;
目前,我国调整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律层次较低,尤其是审批法制问题很多。从外资并购审批体制方面看,多头审批、审批机关间的审批权限不清等问题严重,已经很难适应外资并购现状的需求。明确划分审批权限、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审批机构已经刻不容缓。
2008年01期 No.6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唐晋伟;
各国反垄断立法对于规制垄断协议普遍采用一般条款的立法模式,这对执法机关、司法机关还是经营者而言,均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反垄断法》并未采用概括禁止功能的一般条款,而是在列举典型垄断协议的基础上,将其他垄断协议的认定权交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对《反垄断法》与"征求意见稿"、"一审稿"和"二审稿"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运用竞争自由与经济效率、行政执法与司法审查、干预幅度与干预负担这三对范畴进行分析,可找到我国不真正兜底条款的产生原因。
2008年01期 No.61 78-8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唐晋伟;
各国反垄断立法对于规制垄断协议普遍采用一般条款的立法模式,这对执法机关、司法机关还是经营者而言,均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反垄断法》并未采用概括禁止功能的一般条款,而是在列举典型垄断协议的基础上,将其他垄断协议的认定权交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对《反垄断法》与"征求意见稿"、"一审稿"和"二审稿"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运用竞争自由与经济效率、行政执法与司法审查、干预幅度与干预负担这三对范畴进行分析,可找到我国不真正兜底条款的产生原因。
2008年01期 No.61 78-8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陈承堂;
在全球化第三部门兴起的语境下,作为非营利性社团法人的行业协会无疑将显示其独特的制度功能。但在中国"双重管理"的社团治理模式下,其弊端在竞争法的视野中也逐步凸显。因此应当在明确行业协会能够成为《反垄断法》上"经营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垄断问题进行类型化分析,以此指出行业协会为当前《反垄断法》所规制的重心所在。
2008年01期 No.61 84-8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陈承堂;
在全球化第三部门兴起的语境下,作为非营利性社团法人的行业协会无疑将显示其独特的制度功能。但在中国"双重管理"的社团治理模式下,其弊端在竞争法的视野中也逐步凸显。因此应当在明确行业协会能够成为《反垄断法》上"经营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垄断问题进行类型化分析,以此指出行业协会为当前《反垄断法》所规制的重心所在。
2008年01期 No.61 84-8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杨欣;
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公共行政改革,通过合同外包、行政分权等多种手段,使私人成为某些情况下公共职能的承担者。私人对公共行政的实质性参与,引发了诸多行政法问题,其中最紧迫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司法审查拓展至承担公共职能的私人主体,而这取决于司法审查受案标准的确定。美、英两国的司法审查已分别对私人承担公共职能作出了回应,即将"行为标准"纳入司法审查受案标准的判断体系,我国可考虑在现有的"主体标准"之下,扩展引入"公共职能"标准,以回应公共行政主体多元化的改革现实。
2008年01期 No.61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杨欣;
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公共行政改革,通过合同外包、行政分权等多种手段,使私人成为某些情况下公共职能的承担者。私人对公共行政的实质性参与,引发了诸多行政法问题,其中最紧迫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司法审查拓展至承担公共职能的私人主体,而这取决于司法审查受案标准的确定。美、英两国的司法审查已分别对私人承担公共职能作出了回应,即将"行为标准"纳入司法审查受案标准的判断体系,我国可考虑在现有的"主体标准"之下,扩展引入"公共职能"标准,以回应公共行政主体多元化的改革现实。
2008年01期 No.61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董礼洁;
狄龙规则是美国处理州和地方关系的重要原则。它认为城市是州立法机关的创造物,州立法机关对其组织和结构具有绝对的控制力。狄龙规则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受到各种冲击。二战后,美国各州相继确立了地方自治制度,地方相对于州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自治权。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却开始通过经济渗透逐步介入地方事务,城市逐渐陷入联邦的控制。狄龙规则的变迁体现了权力制衡,地方政府在摆脱州权控制的同时又受到了联邦权力制约。
2008年01期 No.61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董礼洁;
狄龙规则是美国处理州和地方关系的重要原则。它认为城市是州立法机关的创造物,州立法机关对其组织和结构具有绝对的控制力。狄龙规则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受到各种冲击。二战后,美国各州相继确立了地方自治制度,地方相对于州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自治权。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却开始通过经济渗透逐步介入地方事务,城市逐渐陷入联邦的控制。狄龙规则的变迁体现了权力制衡,地方政府在摆脱州权控制的同时又受到了联邦权力制约。
2008年01期 No.61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