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万华;
我国已初步建立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本法、大量单行立法与之并存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但形式上仍需加强统一立法,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和《灾害救助和补偿法》等法律;内容方面应当重视程序制度建设,包括内部程序制度化和将民众参与纳入应对机制,扩展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在危机应对中的应用,建立灾害保险制度,完善灾害救助和补偿制度等。
2009年02期 No.66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青锋;
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用了"相对集中"表述。如何理解"相对"?要明确和确定哪些行政处罚权需要集中,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权集中的范围和调整配置制度。目前,各地对行政处罚权进行了调整和配置,在城市管理领域和文化等领域集中了有关行政处罚权,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行政处罚权的集中范围和调整配置制度基本符合实际需要,有助于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然,这一制度尚存在一些问题。
2009年02期 No.66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0 ] - 李堪国;
私利心是产生腐败的根源,价值观和权力运行规范交互作用的情形,决定着腐败发生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腐败的发生发展具有规律性,因此是可控的。所以,应该科学构建腐败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治理腐败,在该体系中应该包括确立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战略和对反腐败工作进行系统化的理论设计,构建腐败风险防范控制体系。
2009年02期 No.66 16-2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丹;彭中礼;
2008年中国法治政府建设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在这一年,中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围绕无边大爱这一新的历史主题,开始了行政程序建设的新实践,同时围绕着限制公共权力、信息公开、有权必有责等主题,实践了新的法治政府追求,为和谐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02期 No.66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先雄;
我国行政诉讼法律规范虽然赋予诉讼第三人较多诉讼权利,但并不完善,如第三人是否享有主张并举证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或者主张原告起诉不合法的权利?若因被告怠于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导致其合法权益受损,其能否请求行政赔偿?立法对这些问题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第三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我国应从公平、正义及利于平息争议等角度出发,肯定第三人的上述诉讼权利,充分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2009年02期 No.66 28-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0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梁志文;
专利制度需要改革,譬如我国的专利无效程序因其环节多等原因而颇受学者非议。然,专利制度改革需要理论的支持。专利授权行为的性质是专利法中的重要课题,对专利制度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否弃行政许可行为理论,重构专利授权行为理论,认定其为司法性行政行为,这对专利制度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2期 No.66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卞修全;
孙中山的行政法律观在中国行政法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意义,主要内容包括民政关系论、地方自治论与依法行政论。其民政关系论主张实行权能分治,以权制能,处理好民政关系,实行真正的民权;地方自治论主张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地方自治,以建立真正的民国;主张国家事务应该依法而行,政府行为也必须有法律的统一规范,官吏行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和准绳。
2009年02期 No.66 37-4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凤兰;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公众的行政参与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中,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但随着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公众行政参与的落实与实现还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就公众行政参与的类别和法律状况观之,应继续完善公众行政参与的路径与制度保障。
2009年02期 No.66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邵亚萍;
现代行政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的过程。服务行政以有限政府为其角色定位,以管制和服务并重为其行政使命,以公众参与为其治理特点。在利益多元的现实条件下,服务行政应当变革传统的治理方式,通过增强政府协调利益冲突能力、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及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等途径平衡利益冲突,保障社会民生。
2009年02期 No.66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淑平;裴兆斌;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治安调解作为"大调解"机制的重要内容无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治安调解最大的问题在于适用条件的模糊性和公安机关几乎不受控制的自由裁量权。重构治安调解的适用条件,需要将其放置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以调解为原则并体现法律对公权力的限制。
2009年02期 No.66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肖竹;
竞争法主管机关与产业监管机关对受管制产业竞争行为的管辖权划分,需要考察三重维度:以政府管制与竞争政策的差异性为横向维度;以管制革新与过渡性产业的竞争政策实施为纵向维度;以产业管制密度及其对竞争政策的贯彻为个别考察维度。我国的制度构建应充分考虑上述三重维度,合理划分、协调反垄断法主管机关与产业监管机关的管辖权。
2009年02期 No.66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钱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围绕该《条例》第13条赋予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权利,就"何者基于何种情形申请何种信息"的问题,在学界和实务界都有较大争议。但是,通过对信息公开制度内在价值变化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立法例的实证研究,在中国的语境下,可以论证对该条款进行目的论限缩的妥当性,并由此划定该条款的适用范围。
2009年02期 No.66 69-7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徐键;
公共建设是现代行政结构下行政任务的基本构成。城市化背景下,公共建设任务的扩张以及行政任务的多元化,使行政主体难以独自达成庞杂的公共建设任务。规制性征收是通过城市规划将公共建设任务从行政主体转移至私的土地利用主体的法律机制。规制性征收的社会正义性基础在于引导土地利用迈向公平与正义。这种替代性的公共建设模式面临诸多法律问题,因而需要从多维的视角审视其制度合法性。
2009年02期 No.66 75-8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初瑞英;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51条规定的禁止不利变更原则,是行政复议制度的一大创新。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产生主要基于对公民申请权的保护以及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的谦抑。基于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法理依据,应该注意该原则的适用;针对适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难点问题,应该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当原行政行为违反了国家的强制性规定而适用了错误的法律、法规或出现了紧急状态时可以不适用该原则,但同时应当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救济。
2009年02期 No.66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林华;
随着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现实中方兴未艾的公众参与实践或许会藉此获得强有力的制度性支撑,同时,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当今世界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尝试性解读,或许会有特殊的意义。
2009年02期 No.66 89-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政法大学课题组;石亚军;马怀德;费安玲;何兵;2009年02期 No.66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徐继敏;
我国学者从捐赠人与受益人关系角度研究社会募捐行为,认为社会募捐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这种研究视角和观点很难解决募捐余额归属和政府对社会募捐监管问题。应从募集人角度以行政法研究方法分析社会募捐行为。社会募捐行为是公务行为,是获得授权的特定组织为公益目的而开展的财产募集活动,应当符合公务行为规则的要求。
2009年02期 No.66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